冰点在线工具箱
公众号矩阵平台
切换模式
收藏列表
放到桌面
收录申请
工具搜索
用户登陆

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

唐·崔曙

汉文皇帝有高台,此日登临曙色开。

三晋云山皆北向,二陵风雨自东来。

关门令尹谁能识,河上仙翁去不回。

且欲近寻彭泽宰,陶然共醉菊花杯。

译文:

汉文帝曾经建造了这高高的望仙台,今天我登上它时,黎明的曙光正好初开。

放眼望去,三晋大地的云山都朝着北方延伸,崤山的两座高峰,风雨似乎是从东方独自飘来。

守关关门的那位令尹(指李IPS),如今还有谁能认得、记得呢?河上那位成仙的翁仲(指河上公),也早已骑着白鹿一去不回。

姑且还是去寻找像彭泽县令陶渊明那样的隐士吧,让我们一同陶醉在喝菊花酒、赏菊花的快乐里。

赏析:

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颀的《望蓟门》。诗人登临汉文帝所建的高台,远眺三晋风光,怀古伤今,最终抒发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。

诗的前两句点明登台的时间和地点,曙色开”不仅描绘了清晨登高的具体景象,也暗示了诗人开阔的心境。接下来两句,诗人极目远眺,描绘了独特的地理风貌。三晋云山皆北向”写出了三晋大地山势的走向,气势恢宏;二陵风雨自东来”则通过风雨的描写,为这壮阔的景象增添了几分神秘和苍凉,也暗含了历史的变迁感。

颔联两句转入怀古。关门令尹”用李IPS的典故,这位守函谷关的令尹得道成仙而去,如今已无人知晓;河上仙翁”则指河上公,相传他将《老子道德经》传授给汉文帝后,白日飞升。诗人借这两个仙迹,感叹历史人物的渺茫和世事的无常,增添了诗中的超脱与苍茫之感。

尾联笔锋一转,表达了诗人的现实选择和人生追求。诗人认为与其追慕那些不可知的神仙或已逝的名人,不如效仿陶渊明,寻求一种近在身边的、实实在在的隐逸之乐。近寻彭泽宰”指的就是向往陶渊明(曾任彭泽县令)那种悠然自得的生活,“陶然共醉菊花杯”更是直接点明了重阳节赏菊饮酒的隐逸之趣,表达了对超脱世俗、回归自然生活的渴望。

全诗由登临写起,由景入情,由怀古到抒发个人志趣,层次清晰。诗歌语言自然流畅,意境开阔,既有对历史和自然的感慨,也有对个人生活选择的思考,体现了诗人复杂的心绪和对人生价值的独特理解。它反映了在边塞经历或观察后,一部分知识分子产生的厌弃尘俗、向往隐逸的思想倾向。

注释:

九日: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。

望仙台:据说汉河上公授汉文帝《老子章句》四篇而去,后来文帝筑台以望河上公,台即望仙台,在今河南陕县西南。

刘明府容:名容,生平不详。明府,唐代对县令的尊称。

高台:指望仙台。

曙色开:朝日初出、阳光四照的样子。

三晋:指古晋国,春秋末韩、魏、赵三家分晋,故有此称。在今山西、河南一带。北向:形容山势向北偏去。

二陵:指崤山南北的二陵,在今河南洛宁、陕县附近。据《左传》载,崤山南陵是夏帝皋的陵墓,北陵是周文王避风雨的地方。东:一作“西”。

关:函谷关。令尹:守函谷关的官员尹喜,相传他忽见紫气东来,知有圣人至。不一会果然老子骑青牛过关。尹喜留下老子,于是老子写《道德经》一书。尹喜后随老子而去。谁能识:谁还能遇到关门令尹呢?

河上仙翁:即河上公,汉文帝时人,传说其后羽化成仙。

彭泽宰:晋陶渊明曾为彭泽令。渊明嗜酒而爱菊。有一次重阳节无酒喝,久坐于菊丛中,刚好王弘送酒至,即便就酌,醉后而归。这里暗用其“九日”事。彭泽宰借指刘明府。

陶然:欢乐酣畅的样子。共醉:一作“一醉”。菊花杯:意谓对菊举杯饮酒。

作者介绍:

崔曙(约704年—739年),一作署,字不详,宋州宋城县(今河南商丘)人,唐代诗人。他自幼失去双亲,生活贫苦,但凭借自身努力和才华,在文学上取得了卓越成就。开元二十六年(738年),崔曙在科举考试中一举夺魁,成为进士第一名,并在殿试中作《奉试明堂火珠》一诗,因诗中“夜来双月满,曙后一星孤”一句,深受唐玄宗赞赏,被赐为状元,授河内县县尉。然而,他第二年便因病去世,身后仅留一女,名为“星星”,世人均认为“曙后一星孤”一句是谶语,预示了他孤独早逝的命运。

崔曙是唐代诗坛上一位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诗人。他最为人称道的成就是科举考试中创作的《奉试明堂火珠》,该诗以工整的对仗和深邃的意境赢得了唐玄宗的赞誉,使他成为状元。此外,他的诗歌题材广泛,既有咏史怀古之作,如《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》,也有感怀人生、寄情山水之诗,如《山下晚晴》《颍阳东溪怀古》等。他的作品语言精练,意境深远,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。尽管崔曙的生平短暂,但他的诗才和状元身份为唐代诗坛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。

关于唐诗三百首工具介绍:

1、本工具唐朝三百多首古诗,可以让普通读者,尤其是儿童和初学者,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和理解唐诗的精髓。

2、本工具收集的每首古诗,都有古诗的译文,注释以及赏析和作者介绍。

3、本工具数据收集自网络,如发现错误可向我们进行反馈进行修正。

主页 搜索 收藏 开灯关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