冰点在线工具箱
公众号矩阵平台
切换模式
收藏列表
放到桌面
收录申请
工具搜索
用户登陆

苏武庙

唐·温庭筠

苏武魂销汉使前,古祠高树两茫然。

云边雁断胡天月,陇上羊归塞草烟。

回日楼台非甲帐,去时冠剑是丁年。

茂陵不见封侯印,空向秋波哭逝川。

译文:

苏武在汉使面前魂魄离散、激动不已,古老的祠堂和高大的树木都显得空空荡荡。

云边的大雁音讯断绝在胡地的明月下,陇上放牧的羊群归来时塞外的草丛正冒着烟。

回到故国时楼台殿宇已不是当年的甲帐,离开家园时还是戴着冠冕佩着宝剑的青春年华。

再也不能在茂陵见到汉武帝,无法献上封侯的印信,只能对着秋天的江水,哭叹时光如流水般逝去。

赏析:

这首诗是诗人凭吊苏武庙时所作,追忆了苏武出使匈奴、被扣留十九载、牧羊北海、最终归汉的悲壮一生。首联“苏武魂销汉使前,古祠高树两茫然”,描绘了苏武与汉使相见的震撼场景,一个“魂销”写尽了他十九年苦楚一朝得解的百感交集。而“古祠高树两茫然”则将视线拉回到眼前的庙宇,古老的祠堂、高大的树木,在夕阳下显得空旷而寂寥,这种今昔对比,烘托出历史的沧桑感。颔联“云边雁断胡天月,陇上羊归塞草烟”选取了苏武牧羊期间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意象:断绝音讯的大雁和暮归的羊群,前者象征着他与故国的隔绝,后者则暗示了他漫长而艰苦的流放生活,画面苍凉,意境深远。

颈联“回日楼台非甲帐,去时冠剑是丁年”通过今昔物事的对比,进一步深化了苏武的悲剧命运。归国时,汉武帝早已驾崩,当年的宫殿楼台已非旧貌;而离家时,他正值青春年少(丁年),冠剑佩身,意气风发。一去一归,物是人非,岁月的巨大反差令人感慨万千。尾联“茂陵不见封侯印,空向秋波哭逝川”则将情感推向高潮。苏武最终未能见到他一生效忠的汉武帝,也未能像许多功臣那样封侯拜将,只能对着秋天的江水,哭叹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奈。“逝川”用《论语》中“逝者如斯夫”的典故,表达了物是人非、壮志难酬的深沉悲慨。全诗语言凝练,意境苍凉,情感真挚,通过对苏武一生重要场景的追忆和今昔对比,塑造了一个忠贞不屈、令人敬佩又令人同情的爱国者形象。

注释:

苏武: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多年,坚贞不屈,汉昭帝时始被迎归。

使:一作“史”。

古祠:指苏武庙。茫然:茫然不解。

雁断: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。断:一作“落”。胡:指匈奴。

陇:通“垄”,陇关。这里以陇关之外喻匈奴地。

甲帐:据《汉武故事》记载:武帝“以琉璃、珠玉、明月、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,其次为乙帐。甲以居神,乙以自居。”“非甲帐”意指汉武帝已死。

冠剑:指出使时的装束。剑:一作“盖”。丁年:壮年。唐朝规定二十一至五十九岁为丁。

茂陵:汉武帝陵。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,此借指汉武帝。封侯:封拜侯爵。

逝川:喻逝去的时间。语出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子在川上,曰:逝者如斯夫。”这里指往事。

作者介绍:

温庭筠(约812年—约866年),字飞卿,原名岐,唐代并州祁县(今山西祁县)人。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和词人,与李商隐并称“温李”,同时与韦庄并称“温韦”。温庭筠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,才华横溢,但一生仕途坎坷,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,官至国子助教。他性格恃才不羁,好讥刺权贵,因此屡遭排挤,终其一生不得志。

温庭筠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词创作上。他是晚唐第一个大力填词的文人,被誉为“花间派”的鼻祖,对词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。《花间集》收录了他的词作66首,数量居唐代词人之首,奠定了花间词派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风格。他的词作多写闺情、离愁,擅长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女性的内心世界,语言精巧优雅,情感含蓄婉转,如《菩萨蛮》中的“小山重叠金明灭,鬓云欲度香腮雪”等名句,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。

除了词作,温庭筠的诗歌也成就斐然。他的诗风秾艳精致,语言华丽,情感真挚。代表作《商山早行》中的“鸡声茅店月,人迹板桥霜”更是脍炙人口,被欧阳修、苏轼等后世名家所赞赏。此外,他还精通音律,善鼓琴吹笛,并著有小说《乾巽子》3卷、《采茶录》1卷,以及类书《学海》10卷,可惜这些作品大多亡佚,令人惋惜。

关于唐诗三百首工具介绍:

1、本工具唐朝三百多首古诗,可以让普通读者,尤其是儿童和初学者,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和理解唐诗的精髓。

2、本工具收集的每首古诗,都有古诗的译文,注释以及赏析和作者介绍。

3、本工具数据收集自网络,如发现错误可向我们进行反馈进行修正。

推荐工具
主页 搜索 收藏 开灯关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