冰点在线工具箱
公众号矩阵平台
切换模式
收藏列表
放到桌面
收录申请
工具搜索
用户登陆

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

唐·王维

寒山转苍翠,秋水日潺湲。

倚杖柴门外,临风听暮蝉。

渡头馀落日,墟里上孤烟。

复值接舆醉,狂歌五柳前。

译文:

寒冷的深山在暮色中变得更加苍翠,秋水日夜缓缓流淌。

我拄着拐杖站在柴门外,迎风倾听傍晚的蝉鸣。

渡口只余下西下的落日,村落里升起了孤独的炊烟。

又遇到喝醉酒的裴迪,在我面前放声高歌。

赏析:

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生机的笔触,勾勒出一幅宁静而悠远的秋日田园画卷。首联“寒山转苍翠,秋水日潺湲”,通过“寒山”与“秋水”的意象,将秋日的苍翠与溪流的潺湲巧妙结合,不仅展现了自然的色彩变化,更传递出一种时光流转的静谧感。诗人以“转”字点出山色的动态,以“日”字暗示水流的恒久,使画面既富有层次又充满韵律。这样的描写,让人仿佛能感受到秋日山林的清冷与溪水的温柔。

颔联“倚杖柴门外,临风听暮蝉”,进一步将视角从自然转向人,通过“倚杖”与“听暮蝉”的细节,刻画出诗人闲适淡泊的心境。柴门外的景象,既是对外界的观察,也是内心的投射。暮蝉的鸣叫,既是一声声秋的讯息,也是诗人与自然对话的媒介。这种动静结合的描写,不仅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氛围,更让人体会到诗人超然物外的闲情逸致。尾联“渡头馀落日,墟里上孤烟”,则以夕阳与炊烟的意象,将视线拉向远方,余晖与孤烟交织,既是对白昼的告别,也是对归家的期盼。这样的画面,既温暖又寂寥,仿佛将整个秋日的余韵都浓缩在了这一刻。

尾联“复值接舆醉,狂歌五柳前”,则将视角转向历史与人文,通过“接舆”与“五柳”的典故,暗含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。接舆是春秋时楚国的狂士,五柳则暗指陶渊明,两人都是不拘世俗的隐士。诗人在此借醉歌之景,既是对古人风骨的追慕,也是对自身心境的写照。这样的结尾,既是对前文景物的升华,也赋予了整首诗更深的文化内涵。诗人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思融为一体,使读者在感受秋日宁静的同时,也能体会到一种超脱尘世的豁达。

注释:

辋川:水名,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终南山下。

裴迪:诗人,王维的好友,与王维唱和较多。

转苍翠:一作“积苍翠”。

转:转为,变为。

苍翠:青绿色,苍为灰白色,翠为墨绿色。

潺湲:水流声。这里指水流缓慢的样子,当作为“缓慢地流淌”解。

听暮蝉:聆听秋后的蝉儿的鸣叫。暮蝉:秋后的蝉,这里是指蝉的叫声。

渡头:渡口。余:又作“馀”。

墟里:村落。

孤烟:直升的炊烟,可以是倚门看到的第一缕村烟。

值:遇到。

接舆:陆通先生的字。接舆是春秋时楚国人,好养性,假装疯狂,不出去做官。在这里以接舆比裴迪。

五柳:陶渊明。这里诗人以“五柳先生”自比。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,又碰到狂放的裴迪喝醉了酒,在我面前唱歌。

作者介绍:

王维(701年—761年),字摩诘,号摩诘居士,河东蒲州(今山西运城)人,唐代著名诗人、画家,世称“王右丞”,因其诗歌中蕴含深厚的佛理与禅意,后人尊称为“诗佛”。他出身河东王氏望族,自幼聪慧过人,少年时便以诗、画、音律等多才多艺闻名,21岁状元及第,开启仕途。然而,王维一生经历了宦海沉浮,安史之乱期间曾被迫接受伪职,后因弟王缙请罪获赦,官至尚书右丞。

王维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与绘画两大领域。在诗歌方面,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,与孟浩然并称“王孟”。他的山水田园诗以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的艺术风格著称,将自然景物与佛理禅意相融合,创造出静谧幽清的意境,如《山居秋暝》中“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。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”等名句,将山居秋景描绘得如画般恬淡清雅,令人身临其境。此外,他的边塞诗如《使至塞上》中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也展现了雄浑壮阔的气象,体现了多方面的艺术造诣。王维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,情感真挚,既表达了隐逸生活的闲适,也蕴含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,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。

在绘画方面,王维开创了水墨山水画派,被誉为“南宗山水画之祖”。他擅长以绘画技法融入诗歌创作,赋予诗作以视觉美感,其画作《辋川图》等被后世推崇为经典。苏轼曾评价他:“味摩诘之诗,诗中有画;观摩诘之画,画中有诗”,高度概括了他诗画结合的艺术成就。王维还精通音律,擅长演奏多种乐器,其多才多艺为唐代文人中的翘楚。

关于唐诗三百首工具介绍:

1、本工具唐朝三百多首古诗,可以让普通读者,尤其是儿童和初学者,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和理解唐诗的精髓。

2、本工具收集的每首古诗,都有古诗的译文,注释以及赏析和作者介绍。

3、本工具数据收集自网络,如发现错误可向我们进行反馈进行修正。

推荐工具
主页 搜索 收藏 开灯关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