冰点在线工具箱
公众号矩阵平台
切换模式
收藏列表
放到桌面
收录申请
工具搜索
用户登陆

题破山寺后禅院

唐·常建

清晨入古寺,初日照高林。

曲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。

山光悦鸟性,潭影空人心。

万籁此俱寂,惟余钟磬音。

译文:

清晨我进入这座古老的山寺,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高的树林。

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,来到禅房之处只见花木繁茂又幽深。

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,潭水清澈也令人俗念消除净尽。

在这万籁俱寂的宁静中,只留下了悠长的钟磬声音在回响。

赏析:

这首诗描绘了清晨步入古寺所见的幽静景象,意境清远,充满了禅意。首联“清晨入古寺,初日照高林”,点明了时间与地点,清晨的阳光刚刚洒在高耸的树林上,诗人步入古寺,仿佛进入了一个与尘世隔绝的世界。初日的光芒与高林的静谧形成对比,既展现了自然的生机,又暗示了古寺的幽深。接下来的“曲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”,进一步描绘了古寺的景致。曲径”与花木深”的描绘,营造出一种幽深、宁静的氛围,禅房”隐于其中,更显其超脱尘世的特点。

诗歌的颈联“山光悦鸟性,潭影空人心”,则将视线从景物转向了内心。山光”悦鸟性”,展现了自然之景对生命的滋养,鸟儿在山光中欢快地鸣叫,仿佛也被这美景所感染。而潭影空人心”,则通过潭水的倒影,映照出诗人内心的空明与宁静。这种自然的景象与内心的感受相互映照,使得诗人的心境与外界的景物融为一体。尾联“万籁此俱寂,惟余钟磬音”,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宁静的氛围。万籁俱寂”中,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旷的寺中回荡,这种声音不仅没有打破宁静,反而更加凸显了环境的幽深与内心的宁静。

整首诗语言简洁而意境深远,诗人通过对古寺景物的细致描绘,展现了自然与心灵的和谐统一。从清晨的阳光到幽深的禅房,从山光鸟性到潭影钟磬,每一处景物的描绘都蕴含着深刻的禅意。诗人在古寺中的所见所感,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赞美,更是对内心宁静与超脱的追求,使得这首诗在简洁的篇幅中,蕴含了丰富的哲理与情感。

注释:

破山寺:即兴福寺,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。

清晨:早晨。入:进入。古寺:指破山寺。

初日:早上的太阳。照:照耀。高林:高树之林。

竹径:一作“曲径”,又作“一径”。通:一作“遇”。幽:幽静。

禅房: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。

悦:此处为使动用法。

潭影:清澈潭水中的倒影。

万籁:各种声音。籁,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,泛指声音。

此:在此,即在后禅院。都:一作“俱”。

但余:只留下。一作“惟余”,又作“唯闻”。

钟磬: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。磬,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。

作者介绍:

常建(约708年—约765年),字少府,唐代诗人,籍贯邢州(今河北邢台),后游历长安(今陕西西安)。开元十五年(727年),他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及第,但仕途不得意,长期漫游山水名胜,后隐居鄂渚(今湖北武汉一带)。天宝年间,他曾任盱眙尉,一生沉沦失意,却以耿介自守闻名,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。他的诗歌意境清迥,语言洗练自然,艺术上具有独特造诣。

常建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其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上。他的诗歌以描绘自然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,风格接近王维、孟浩然一派,擅长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,营造出清寂幽邃的意境,流露出淡泊名利的襟怀。他的代表作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中“曲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”一联,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古寺清晨的宁静与禅意,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。此外,他的《宿王昌龄隐居》《吊王将军墓》等作品也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。殷璠在《河岳英灵集》中评价常建的诗“似初发通庄,却寻野径,百里之外,方归大道”,认为其诗旨意深远,兴味独特,佳句频出,且常在语言之外引发读者联想。

关于唐诗三百首工具介绍:

1、本工具唐朝三百多首古诗,可以让普通读者,尤其是儿童和初学者,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和理解唐诗的精髓。

2、本工具收集的每首古诗,都有古诗的译文,注释以及赏析和作者介绍。

3、本工具数据收集自网络,如发现错误可向我们进行反馈进行修正。

主页 搜索 收藏 开灯关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