冰点在线工具箱
公众号矩阵平台
切换模式
收藏列表
放到桌面
收录申请
工具搜索
用户登陆

望月有感

唐·白居易

时难年荒世业空,弟兄羁旅各西东。

田园寥落干戈后,骨肉流离道路中。

吊影分为千里雁,辞根散作九秋蓬。

共看明月应垂泪,一夜乡心五处同。

译文:

时局艰难,年岁荒歉,家业已经荡然无存,兄弟们漂泊在外,各自分散在东西各地。

战乱过后,田园荒芜冷落,亲人骨肉也在逃难的路上流离失散。

对着影子,我们就像相隔千里的孤雁各自分飞;离开了根,又像深秋的蓬草随风飘散。

大家共同看着天上的明月,想必都会伤心落泪,这一夜,五处的思乡之心是相同的。

赏析:

这首诗以沉郁的笔触勾勒出战乱年代人们流离失所的悲凉图景。“时难年荒世业空,弟兄羁旅各西东”开篇便直指时代的苦难,家业凋零,兄弟们各自离散,去向不明,那种无奈与苍凉扑面而来。田园本是安身立命的根基,可在战火之后变得寥落,亲人骨肉也流离在漫漫道路上,每一句都像一把利刃,刺痛着读者的心,让人深切感受到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破坏和伤痛。

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,将离散的兄弟比作“千里雁”和“九秋蓬”。“吊影分为千里雁,辞根散作九秋蓬”这两句,形象地写出了兄弟们远离故土、漂泊无依的境况,如同孤雁在千里之外独自徘徊,又如蓬草失去了根基,随风飘荡。这种比喻不仅生动贴切,更深化了诗中的悲情,让读者更能体会到他们内心的孤独与无助。

诗的结尾“共看明月应垂泪,一夜乡心五处同”,将情感推向高潮。明月本是一轮美好的象征,但在此时此刻,却成了触发乡愁的媒介。兄弟们虽然身处五处不同的地方,但看着同一轮明月,心中涌起的乡愁是相同的,那份对故乡的思念、对亲人的牵挂,让他们忍不住落下眼泪。这既是对亲情的深切呼唤,也是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,让整首诗的情感更加真挚动人。

注释:

河南:唐时河南道,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、江苏、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。

关内:关内道,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、宁夏、内蒙的部分地区。

阻饥:遭受饥荒等困难。

浮梁大兄: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,贞元十四、五年(798~799年)间任饶州浮梁(今属江西景德镇)主簿。

於潜七兄: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,时为於潜(今浙江临安县)县尉。

乌江十五兄:白居易的从兄白逸,时任乌江(今安徽和县)主簿。

符离:在今安徽宿县内。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(今江苏徐州)作官多年,就把家安置在符离。

下邽:县名,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。白氏祖居曾在此。

时难年荒:指遭受战乱和灾荒。荒,一作“饥”。

世业:祖传的产业。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,所授之田分“口分田”和“世业田”,人死后,子孙可以继承“世业田”。

羁旅:漂泊流浪。

寥落:荒芜零落。

干戈:古代两种兵器,此代指战争。

吊影:一个人孤身独处,形影相伴,没有伴侣。

千里雁: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,皆如孤雁离群。

辞根:草木离开根部,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。

九秋蓬: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,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。九秋,秋天。

乡心:思亲恋乡之心。

五处:即诗题所言五处。

作者介绍:

白居易(772年—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祖籍山西太原,后迁居陕西渭南。他出生于一个寒素的小官僚家庭,早年因战乱随家人流离,对社会疾苦有深刻体会。白居易29岁中进士,步入仕途,历任秘书省校书郎、左拾遗、江州司马、杭州刺史、苏州刺史等职,晚年官至刑部尚书。他的政治生涯充满波折,因直言敢谏而屡遭排挤,但他在地方任职期间积极推行惠民政策,深受百姓爱戴。

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,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主张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”,强调诗歌反映社会现实、服务民生。他的诗歌题材广泛,风格通俗易懂,情感真挚,被誉为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。白居易一生创作了近3500首诗,流传至今的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七十一卷,其中《长恨歌》《琵琶行》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《卖炭翁》等作品广为传颂。他的诗歌不仅深刻反映了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,还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,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。此外,白居易在地方治理中也有卓越贡献,如兴修水利、筑堤防洪,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,至今杭州西湖的白堤仍是他政绩的象征。

关于唐诗三百首工具介绍:

1、本工具唐朝三百多首古诗,可以让普通读者,尤其是儿童和初学者,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和理解唐诗的精髓。

2、本工具收集的每首古诗,都有古诗的译文,注释以及赏析和作者介绍。

3、本工具数据收集自网络,如发现错误可向我们进行反馈进行修正。

推荐工具
主页 搜索 收藏 开灯关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