冰点在线工具箱
公众号矩阵平台
切换模式
收藏列表
放到桌面
收录申请
工具搜索
用户登陆

寻西山隐者不遇

唐·丘为

绝顶一茅茨,直上三十里。

扣关无僮仆,窥室唯案几。

若非巾柴车,应是钓秋水。

差池不相见,黾勉空仰止。

草色新雨中,松声晚窗里。

及兹契幽绝,自足荡心耳。

虽无宾主意,颇得清净理。

兴尽方下山,何必待之子。

译文:

高高的山顶上有一座茅屋,从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。

轻扣柴门竟无童仆回问声,窥看室内只有桌案和茶几。

主人不是驾着柴车出游,一定是到秋水碧潭去钓鱼。

错过了时机不能与他相见,空负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。

新雨中草色多么青翠葱绿,晚风将松涛声送进窗户里。

这清幽境地很合我的雅兴,足可以把身心和耳目荡涤。

我虽然还没有和主人交谈,却已经领悟到清净的道理。

玩到兴尽就满意地下山去,何必非要和这位隐者相聚。

赏析:

这首诗是孟浩然的《寻香山达上人》,描绘了诗人前往深山寻访友人却未遇,最终在山水间自得其乐的经历,表达了超脱尘世、享受自然宁静的心境。诗的开篇绝顶一茅茨,直上三十里”,直接点明了上人住所的偏远和诗人寻访的不易。那座简陋的茅屋坐落在山巅,诗人需要攀登三十里才能到达。这种描写既体现了上人生活的清苦与远离尘嚣,也暗示了诗人寻访之心的执着。接着,扣关无僮仆,窥室唯案几”,诗人到了门前却无人应答,推门一看,室内空无一人,只有几张简单的桌案。这表明上人已经外出,诗人未能见到他。然而,若非巾柴车,应是钓秋水”,诗人却由此推测出上人的去向,他不是驾着柴车去了别处,就是去秋水边垂钓了。这种推测既体现了诗人对上人生活习性的了解,也流露出对上人隐逸生活的向往。

诗的后半部分,诗人转而描写山中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。差池不相见,黾勉空仰止”,虽然未能见到上人,但诗人并不感到失落,反而更加欣赏这山中的景色。草色新雨中,松声晚窗里”,新雨过后,草色更加翠绿,晚风透过窗户传来松涛声,这一切都让诗人感到心旷神怡。及兹契幽绝,自足荡心耳”,诗人深深地被这幽静绝美的景色所吸引,感到心灵得到了洗涤和净化。虽无宾主意,颇得清净理”,虽然没有见到友人,但诗人却在这清净的山水间体会到了一种超脱尘世、无拘无束的境界。兴尽方下山,何必待之子”,最后,诗人感到游兴已尽,便准备下山了,他并不觉得遗憾,因为在这山水间,他已经找到了心灵的归宿,又何必一定要见到上人呢?整首诗语言自然流畅,意境优美,将寻访不遇的遗憾与山水之乐融为一体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超脱尘世境界的追求。诗中的遗憾与满足交织,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浓浓的释然,读来令人回味无穷。

注释:

茅茨:茅屋。

扣关:敲门。僮仆:指书童。

唯案几:只有桌椅茶几,表明居室简陋。

巾柴车:指乘小车出游。

钓秋水:到秋水潭垂钓。

差池:原为参差不齐,这里指此来彼往而错过。

黾勉:勉力,尽力。仰止:仰望,仰慕。

兴尽:典出《世说新语》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。

之子:这个人,这里指隐者。一作“夫子”。

作者介绍:

丘为(约702年—797年),字、号均不详,唐代诗人,苏州嘉兴(今属浙江)人。他早年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试不第,归山苦读数年后,于天宝初年(742年)考中进士,后官至太子右庶子。丘为以孝行著称,侍奉继母极为孝顺,据说曾因孝感动天地,堂前生出灵芝。他晚年辞官归隐,以九十六岁高龄去世,是唐代最长寿的诗人之一。他与王维、刘长卿等诗人交好,常有诗歌唱和。

丘为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其诗歌创作上。他擅长五言诗,风格冲淡平和,多描绘田园风物与隐逸生活,意境悠远,恬淡自然,对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。他的代表作《寻西山隐者不遇》被选入《唐诗三百首》,诗中“春风何时至?已绿湖上山”等句,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炼字,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与感悟。此外,《左掖梨花》中的“冷艳全欺雪,余香乍入衣”更是广受赞誉,被后人称为咏物诗中的佳作。丘为的诗歌不仅体现了盛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,也因其独特的风格在唐代诗坛占有一席之地。

关于唐诗三百首工具介绍:

1、本工具唐朝三百多首古诗,可以让普通读者,尤其是儿童和初学者,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和理解唐诗的精髓。

2、本工具收集的每首古诗,都有古诗的译文,注释以及赏析和作者介绍。

3、本工具数据收集自网络,如发现错误可向我们进行反馈进行修正。

推荐工具
主页 搜索 收藏 开灯关灯